李少刚 导弹部落新掌门
2007年,李少刚博士还未毕业,就得到了很多家单位的垂青。谁也没想到,李少刚选择去往一线导弹旅,而且刚到单位,他就向领导表态:我要去基层。
从知识的高处一脚迈向基层洼地,或许真有高屋建瓴之势,但也可能踩空。博士李少刚并不缺乏基层经验,在研究生深造之前,他曾经在一个驻守深山的连队任连长,一年之内就将一个后进连队带成了先进集体。然而李少刚也很清楚自己的短板,虽然身具博士学历,但是学通信出身的他却从未系统学过导弹专业,现在走进发射旅,面对新型号导弹,博士也是门外汉。
他知道,唯有学习才能迎头赶上。新单位报到不到1周,作为单位唯一的1名博士,他递上申请要求去武器生产厂家参加外学。
来到工厂,李少刚谦虚地当起了“小学生”。他从最基础的背规程开始学起,跟战士一起参加模拟跑位、模拟训练,有空就跟着工厂师傅扳开关、按按钮、跑电路,遇到学习上的难点疑点,他都记到小本上,每天能记下10多页的专业规程、学习笔记,一有空就缠着厂方专家请教。经过整整3个月的学习钻研,李少刚这个门外汉成长为导弹专业上的一把好手。
2007年年底,刚刚学成归来,李少刚就得知单位即将奔赴西北执行发射任务,他当即提出申请,要求随队参加执行任务。这让战友十分不解:“执行任务的人员名单都已经确定,你去了也只能跟岗学习,还不如好好休息一下呢。”“这次发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即使在旁边看,我也能收获良多。”李少刚这样回答。在西北执行任务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李少刚这位“旁观者”成了“导弹疑难攻关组”的一员,在整个发射过程中与专家一起解决了20多个技术难题。
2008年春节刚过,李少刚受命组建发射三营。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接踵而至:人员构成新,分别从9个单位抽调而来;专业基础薄弱,大多是没有接触过专业的新兵和军校毕业学员;基础建设从零开始,不像老单位那样有一套成熟的运转机制。
更为糟糕的是,李少刚还接到机关通知,发射营4月份要外出执行任务并接受武器厂家的流程考核。全新的号手、全新的操作班子,如何才能完成这个组建以来的“大考”?
李少刚决定要在自己擅长的学习能力上搞突破。他把自己在武器厂家学习时抄写的30余万字的资料拿了出来,分门别类交给骨干号手进行强化学习。笔者采访时看到了这些“功勋”手抄本,大多被磨损得残缺不全,有一本已被翻阅得面目全非。
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排长黄力被定为1号手,由于对新型导弹专业一知半解,非常苦恼。对这个上进心极强的小弟兄,李少刚则采取“折腾法”对他进行帮带。有一天深夜,李少刚给他讲解了某电路图原理,让他默画跑图。跑第一遍时,黄力有点力不从心,跑错了6个电路点。李少刚便来回“折腾”他,让他在跑图中查清症结后才能休息。一直跑了4遍,黄力才彻底弄清了原理,此时已经凌晨5点。虽然已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黄力对这个电路图仍然“刻骨铭心”。
深夜,发射三营会议室内仍然灯火通明,李少刚正在组织骨干号手举办例行的“课后大讨论”。“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大家相互交换就有了两个想法。对新号手们来讲,搭建交流经验平台则是最佳的素质提升方式。”李少刚巧妙地把高等院校的课后讨论交流机制引入营队的专业学习中。
“在营长的带领下,让我常常产生一种幻觉,还以为自己在大学里读书。”从二炮指挥学院刚刚毕业的硕士干部熊彪,不止一次感慨道:“刚从学校毕业,又仿佛回到了学校,在营里熬夜学习到凌晨倒成了正常行为。”
在李少刚的带领下,发射三营的官兵都成了“学习狂”!正是凭借着这股学习的闯劲和钻劲,李少刚带领着他的营队一路披荆斩棘走来:初次执行一岗任务实现指挥操作无失误,号手全部取得厂家资格认证;在“营营对抗、架架排序”竞赛中,所帮带的发射班子在单项和总评上名列第一。
2009年年初,全旅进行导弹专业大修订。旅总工程师亲自点名由“专家营长”李少刚担任最重要专业——导弹测发控专业的教材审修,审修后的教材成为全旅“样板教材”。还有一次,上级机关欲建立某新型导弹试题数据库,李少刚带队整理,最终建立起全军唯一的某型导弹试题数据库,全面实现了以考促训。2009年5月,由李少刚牵头攻关的课题——某型导弹作战运用研究,战训法创造了全军多项第一,获得有关专家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