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之间能否有个过渡
还好,在这里上学的小学生们没能看到这一幕,早几天他们就放假了。不过,对于这些习惯了城里乡下奔波、不断更换新住处的孩子来说,栖身地遭遇拆迁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就像他们的家长说的那样:“拆了就重找地方,还能怎么办?”在地方政府高调启动的土地储备行动下,这些原本就是“非法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像浮萍一样,不堪一击。
此前,刚刚过去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回应代表建议时表示,目前北京市总体上要尽可能多接收打工子弟入学,但接收能力还是有限的。而据北京市教委提供的数据,67%的打工人员子女已经入读北京公立学校。“大部分”打工子弟进入北京市公立学校,这样的信息当然让人感到欣慰。然而,“大部分”之外的那些孩子,尽管属于“少数”,却依然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我也认可北京市教委对打工子弟学校的评价,“条件很差,几乎都无法达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办学要求。”朝阳区曾经批准了14所打工学校的办学许可,“已经是将办学标准控制得低到不能再低了”。这些学校完全无法与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相比,不仅设施差、设施缺乏,任教其间的老师水准也是参差不齐。
然而,即便是如此简陋的条件,在那些天真可爱的打工子女那里,却也是不可替代的希望寄托。至少,他们、她们除了父母栖身的工棚、土坯房之外,还能有一个读书识字的场所,还能有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小朋友一起嬉戏玩耍,还能有一个安放童年的地方。公立学校固然条件优越,像童话世界一样漂亮,但那个世界距离这些父母在城市里从事最底层工作的孩子来说,未免有些遥远、不可企及。
一方面是北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势不可挡,教育水平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却是相当一部分打工子弟的经济状况短期内很难适应这种教育水准的提升,那么,政府是不是可以在公立学校与现存打工学校之间,兴办一些过渡学校?设施不一定特别完备、特别高级,师资只要达标即可,可以像现在打工子弟学校一样,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前来服务。也就是说,这些学校不必“一刀切”,建设得富丽堂皇,简朴、方便、实用,精神健康,身体愉快,一样可以让下一代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