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话题: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
-
“青年话题”创刊至今已有8年。光阴荏苒,当一个版面同一种文字表达方式、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之时,回首它所走过的岁月,心中难免有感慨。
我不是“青年话题”的首任编辑,它的创刊者李方、马少华等,如今已经离开报社,话题的编辑,也已经换了好几拨。可能我们都有离开的一天,可我相信,话题将是大家共同珍藏于心的美好记忆。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青年话题”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写作方式的兴起与繁荣;它所秉承的“公民发言”的办刊理念,被受众和业界广泛认可。时至今日,这一原则依然是版面坚持的方向。
“青年话题”的发刊词中写道: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一只张开听您说话的耳朵。无论是脱口而出,还是深思熟虑,我们欢迎不拘形式、不论长短的观点和意见”。关键是‘不同’。‘不同’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包含着思想解放和论争的正当秩序,包含着新闻媒介求新求异的运作规律,更重要的意义是:思想进步可能就孕育在‘不同’之中,而相同只能使我们停在原地。”
“人微言轻”和“人云亦云”,或许可以算做我们的一种文化传承。大家都希望社会向着民主、法治、平等发展,希望每个人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受到尊重,而一个公民社会的建立,要从“人人都有权利表达”开始。很多人会提及话题版刊发的一些文章,比如《国旗为谁而降》、《官逼民富》、《我们不能在近现代史上丧失发言权》、《请理性对待郎咸平》等,它们不是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而是平民百姓的观点表达和真实声音。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机会,让每个公民都有发言的权利,这就是“青年话题”的力量所在。
这些年里,公众和我们一起见证和评论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申奥成功、SARS、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刘涌案、医疗改革、房价暴涨、反垄断、超女、重庆钉子户拆迁,等等,在每一次的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人的观点和声音。它们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由众多普通人的视角构成的看待社会发展的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小我”成为事件表达的主角。
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表达观点的愿望会受到某种限制。“青年话题”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倾听“不同”的声音。“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人说话,让观点争论和碰撞,这就是交流的最大意义。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拥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不同”——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不管说者的声音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他们都平等独立。
有了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才会有社会最终的进步与民主。 (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
-
青年话题精华文章 回顾
-
- ·开放“医生自由执业”宜早不宜迟[06-25]
- ·欧洲海洋文明在衰落?(上)[06-25]
- ·是该给大学生宿舍装空调了[06-25]
- ·有多少不作弊不公平的公平观在人心中[06-21]
- ·“太空授课”是科普的神奇起点[06-21]
- ·希望创业的环境更公平[06-21]
- ·教育活力需要民间资本刺激[06-21]
- ·强制推行单双号限行值得商榷[06-21]
- ·对火箭提拔干部不护短有助修补民心[06-20]
- ·公务员薪酬改革应兼顾公平与效率[06-20]
- ·任何个案都不放过,问题药才能无处藏身[06-20]
- ·巨资建干部病房楼与人民医院称号不符[06-20]
- ·大学毕业生就业究竟有多难[06-06]
- ·很多人还没学会如何表达愤怒[06-06]
- ·城管施暴时,警察在干什么[06-06]
- ·电商征税应做到“听到最少鹅叫声”[06-06]
- ·解决“老大难”不能总靠“老大”[06-06]
- ·征求养老意见别忘了沉默者[06-06]
- ·“你不办事我就办你”的霸气从何而来[06-06]
- ·少些专家估算,多些官方公开[06-05]
- ·重视引进“海龟”不应忽视“土鳖”[06-05]
- ·“福利房”走了!“保障房”来了?[06-05]
- ·学生对不公的“理解”让我忧心[06-05]
- ·别拿实验室的传说忽悠消费者[06-05]
- ·男人的教育试验田由何而来?[06-05]
- ·以“反映问题”支持中央巡视组[06-04]
- ·高考安检责任不应无限转移给考生[06-04]
- ·营养餐只是校长们的“金箍圈”?[06-04]
- ·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视为出版[06-04]
- ·养老金相差33倍 亲疏有别[06-04]
- ·大学生“回炉”当技工有何不可[06-04]
- ·义昌大桥垮塌:能否“讨论”出真相[05-30]
- ·让纳税人看管“钱袋子”[05-30]
- ·田局长被免,撒谎者何责[05-30]
- ·15岁初中生有编制让求职者情何以堪[05-30]
- ·处罚剩饭剩菜只是一厢情愿[05-30]
- ·“长春杀婴案”受害人为何得不到高额赔偿[05-30]
- ·教育满意度谁说了算[05-30]
- ·微博上的旁观可能成为伤害[05-30]
- ·红顶商人[05-30]
- ·不“拼爹”才能青春飞扬[05-29]
- ·纪委不能被利益绑架 监督和反腐是一种能力[05-29]
- ·“老不信”挑战政府公信力[05-29]
- ·冬虫夏草沦为“中药神话,科学笑话”[05-29]
- ·基层干部如何才能不被“低估”[05-29]
- ·一个乡村教师需要几个部门管[05-29]
- ·“王八奖”[05-29]
- ·日本“痛痛病”会在中国重现吗?[05-28]
- ·给“到此一游”的少年改过机会[05-28]
- ·“致”什么样的青春[05-28]
- ·大学里男生不再唱主角[05-28]
- ·不切实际的“就业率”不如不要[05-28]
- ·试点扩大房产税怎么征[05-28]
- ·设立“女骑警”到底值不值[05-28]
- ·公租[05-28]
- ·政府越敢说真话越有公信力[05-24]
- ·让外行局长办教育是冒险[05-24]
- ·城市公园不是权贵“私园”[05-24]
- ·什么样的福利保障才切合实际[05-24]
- ·安全地说“不”怎成奢侈的权利[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