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话题: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
-
“青年话题”创刊至今已有8年。光阴荏苒,当一个版面同一种文字表达方式、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之时,回首它所走过的岁月,心中难免有感慨。
我不是“青年话题”的首任编辑,它的创刊者李方、马少华等,如今已经离开报社,话题的编辑,也已经换了好几拨。可能我们都有离开的一天,可我相信,话题将是大家共同珍藏于心的美好记忆。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青年话题”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写作方式的兴起与繁荣;它所秉承的“公民发言”的办刊理念,被受众和业界广泛认可。时至今日,这一原则依然是版面坚持的方向。
“青年话题”的发刊词中写道: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一只张开听您说话的耳朵。无论是脱口而出,还是深思熟虑,我们欢迎不拘形式、不论长短的观点和意见”。关键是‘不同’。‘不同’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包含着思想解放和论争的正当秩序,包含着新闻媒介求新求异的运作规律,更重要的意义是:思想进步可能就孕育在‘不同’之中,而相同只能使我们停在原地。”
“人微言轻”和“人云亦云”,或许可以算做我们的一种文化传承。大家都希望社会向着民主、法治、平等发展,希望每个人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受到尊重,而一个公民社会的建立,要从“人人都有权利表达”开始。很多人会提及话题版刊发的一些文章,比如《国旗为谁而降》、《官逼民富》、《我们不能在近现代史上丧失发言权》、《请理性对待郎咸平》等,它们不是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而是平民百姓的观点表达和真实声音。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机会,让每个公民都有发言的权利,这就是“青年话题”的力量所在。
这些年里,公众和我们一起见证和评论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申奥成功、SARS、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刘涌案、医疗改革、房价暴涨、反垄断、超女、重庆钉子户拆迁,等等,在每一次的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人的观点和声音。它们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由众多普通人的视角构成的看待社会发展的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小我”成为事件表达的主角。
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表达观点的愿望会受到某种限制。“青年话题”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倾听“不同”的声音。“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人说话,让观点争论和碰撞,这就是交流的最大意义。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拥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不同”——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不管说者的声音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他们都平等独立。
有了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才会有社会最终的进步与民主。 (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
-
青年话题精华文章 回顾
-
- ·还钱的板子别只打镇政府[12-30]
- ·没有人愿意被“错抓”[12-30]
- ·政府不一定要亲自管理学校[12-10]
- ·上海“PISA二连冠”该自信还是自省[12-10]
- ·废除嫖宿幼女罪待何时[12-10]
- ·“企业为官员发工资”算不算行贿[12-10]
- ·曼德拉:用悲悯的目光看待世界[12-10]
- ·专业防霾口罩,干部优先?[12-10]
- ·维稳的前提是“维法”[12-10]
- ·摊派[12-10]
- ·民主法治: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之路(下)[12-06]
- ·改革需要有个性的官员[12-06]
- ·敢不敢公开社会抚养费的支出情况[12-06]
- ·“非遗”的珠算没必要进课堂[12-06]
- ·“扶人遭讹”的报道模式应被扔进垃圾堆[12-06]
- ·学好“爱情”这门课[12-06]
- ·消费者能否成为4G的最大受益者[12-06]
- ·生财无道[12-06]
- ·民主法治: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之路(上)[12-04]
- ·避免让“删帖”成为一种权力本能[12-04]
- ·被告人不剃光头不穿囚服是法治进步[12-04]
- ·不应该有“黑户”存在[12-04]
- ·教材出错,道歉不如召回[12-04]
- ·扶起摔倒老人但求无愧于心[12-04]
- ·先别急着“开炮” 等一等真相[12-04]
- ·敛财[12-04]
- ·制度落定 “四风”就能刹住[12-03]
- ·让权力拔出利益泥淖[12-03]
- ·舆论监督为整风助力[12-03]
- ·管住预算就管住了政府乱花钱[12-03]
- ·为青少年注入艰苦奋斗的基因[12-03]
- ·纠正坏风气绝非朝夕之功[12-03]
-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坏老太”[11-28]
- ·死亡率最高的职业[11-28]
- ·“抚养比”增长难掩养老困境[11-28]
- ·“内地孕妇香港获赔千万元”的启示[11-28]
- ·自购手术刀的荒谬[11-28]
- ·最大心愿还是多放几天假[11-28]
- ·放假安排应在制度化的基础上放权[11-28]
- ·求洋[11-28]
- ·能否听完人大代表的“免费堕胎”建议[11-27]
- ·偷拍县委书记案能否终结[11-27]
- ·“大学排行榜”有多大用处[11-27]
- ·匮乏年代的非主流时尚[11-27]
- ·“寻找张艺谋”不过是借机炒作[11-27]
- ·不省钱的公车改革是伪改革[11-27]
- ·公车改革的最大价值是清理特权意识[11-27]
- ·配合不力[11-27]
- ·“重新发现老人”仍然需要善意[11-26]
- ·李亚鹏35亿进军商业地产是福是祸[11-26]
- ·政治家要能超越共识推进改革[11-26]
- ·严重的先天性残疾儿该不该被放弃[11-26]
- ·《组织法》是否该明确副市长职数[11-26]
- ·房企欠税3.8万亿元”属实吗[11-26]
- ·把岳阳永胜“捧”成公车统一标识的标兵[11-26]
- ·互害[11-26]
- ·因“维稳”压力办错案须追责[11-22]
- ·不动产登记统一起来希望房产腐败降下去[11-22]
- ·某些因私出国别只通过“意外事件”公示[11-22]
- ·在“成为更好的自己”中迷茫[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