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话题: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
-
“青年话题”创刊至今已有8年。光阴荏苒,当一个版面同一种文字表达方式、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之时,回首它所走过的岁月,心中难免有感慨。
我不是“青年话题”的首任编辑,它的创刊者李方、马少华等,如今已经离开报社,话题的编辑,也已经换了好几拨。可能我们都有离开的一天,可我相信,话题将是大家共同珍藏于心的美好记忆。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青年话题”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写作方式的兴起与繁荣;它所秉承的“公民发言”的办刊理念,被受众和业界广泛认可。时至今日,这一原则依然是版面坚持的方向。
“青年话题”的发刊词中写道: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一只张开听您说话的耳朵。无论是脱口而出,还是深思熟虑,我们欢迎不拘形式、不论长短的观点和意见”。关键是‘不同’。‘不同’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包含着思想解放和论争的正当秩序,包含着新闻媒介求新求异的运作规律,更重要的意义是:思想进步可能就孕育在‘不同’之中,而相同只能使我们停在原地。”
“人微言轻”和“人云亦云”,或许可以算做我们的一种文化传承。大家都希望社会向着民主、法治、平等发展,希望每个人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受到尊重,而一个公民社会的建立,要从“人人都有权利表达”开始。很多人会提及话题版刊发的一些文章,比如《国旗为谁而降》、《官逼民富》、《我们不能在近现代史上丧失发言权》、《请理性对待郎咸平》等,它们不是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而是平民百姓的观点表达和真实声音。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机会,让每个公民都有发言的权利,这就是“青年话题”的力量所在。
这些年里,公众和我们一起见证和评论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申奥成功、SARS、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刘涌案、医疗改革、房价暴涨、反垄断、超女、重庆钉子户拆迁,等等,在每一次的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人的观点和声音。它们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由众多普通人的视角构成的看待社会发展的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小我”成为事件表达的主角。
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表达观点的愿望会受到某种限制。“青年话题”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倾听“不同”的声音。“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人说话,让观点争论和碰撞,这就是交流的最大意义。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拥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不同”——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不管说者的声音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他们都平等独立。
有了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才会有社会最终的进步与民主。 (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
-
青年话题精华文章 回顾
-
- ·伦敦市长的恭维能当真吗[10-17]
- ·不能感受快乐必然漠视生命[10-17]
- ·东莞亿元“裸贪”是如何养大的[10-15]
- ·假日改革的关键是“多放几天假”[10-15]
- ·有思想才能引领未来[10-15]
- ·有多少人知道废旧电池已无害[10-15]
- ·科研经费腐败,错愕之后要求解[10-15]
- ·艾滋病禁浴的法律黑名单不宜随意添加[10-15]
- ·谁折腾百姓,就让《焦点访谈》折腾谁?[10-15]
- ·越是反经验的结论,越需谨慎与耐心[10-11]
- ·行贿该当何罪[10-11]
- ·治理公车私用 必须“后果严重”[10-11]
- ·国家发改委的文件要走多久[10-11]
- ·故宫博物院将变身考级院?[10-11]
- ·对自锯病腿的汉子别止于同情[10-11]
- ·我从美剧里看到了什么[10-11]
- ·预言获诺奖成中国常态是否信口开河[10-10]
- ·落马高官多涉房启示反腐切入点[10-10]
- ·挖一挖“复印暴利”背后的利益[10-10]
- ·导师变“老板” 学术有危机[10-10]
- ·稿酬标准 可以休矣[10-10]
- ·奥巴马医改:以帮穷人名义损害穷人利益[10-10]
- ·假日雾霾拥堵,别把责任推给天和微博[10-09]
- ·盘点黄金周要围绕《旅游法》[10-09]
- ·给楼盘取个什么名字[10-09]
- ·“让白鹭告诉你”的环保说服力[10-09]
- ·“教师地位居21国之首”结论难服众[10-09]
- ·有多少“十大品牌”可信[10-09]
- ·哈佛:帮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10-09]
- ·“近亲繁殖”一错再错[09-26]
- ·把性侵儿童案当社会顽疾来诊疗[09-26]
- ·宽容与开放造就真正的民族文化[09-26]
- ·丁书苗靠给领导洗衣发家的悲哀[09-26]
- ·不要忽略张家川少年的返乡经历[09-26]
- ·极端个案处理失当或埋社会隐患[09-25]
- ·让农民带着“第一桶金”进城[09-25]
- ·房姐的房产应给公众一个交代[09-25]
- ·稿酬上涨会不会是一场空欢喜[09-25]
- ·除了丁书苗,还有谁的慈善荣誉是买来的[09-25]
- ·“停网停机”与立法的谦抑精神[09-25]
- ·大学,我为什么记得你[09-25]
- ·不能让腐败掮客兴风作浪[09-24]
- ·明星范儿不是常人生活的参照[09-24]
- ·不讲伦理的转基因研究必然受谴责[09-24]
- ·政府怎能有“不得不违法”之苦衷[09-24]
- ·“第一口奶”链条上还有哪些违规者[09-24]
- ·误导市场的学者“雷语”算不算造谣[09-24]
- ·以开放倒逼改革[09-24]
- ·如何公布“大气污染黑名单”更靠谱[09-18]
- ·节前堵车依旧 反腐正当其时[09-18]
- ·一名高三生杀害老师的警示[09-18]
- ·学生能不能“弹劾”老师[09-18]
- ·尊重老百姓“骂娘”的权力[09-18]
- ·怎样才能让国人接受转基因食品[09-18]
- ·我们还没有养成敬畏专业的习惯[09-18]
- ·学会接受不符合自己想像的结果[09-17]
- ·教授们也需要下基层[09-17]
- ·“不相信爱情”是一种矫情[09-17]
- ·预算执行“前低后高”未必是坏事[09-17]
- ·了解就医难何须转圈子[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