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话题: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
-
“青年话题”创刊至今已有8年。光阴荏苒,当一个版面同一种文字表达方式、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之时,回首它所走过的岁月,心中难免有感慨。
我不是“青年话题”的首任编辑,它的创刊者李方、马少华等,如今已经离开报社,话题的编辑,也已经换了好几拨。可能我们都有离开的一天,可我相信,话题将是大家共同珍藏于心的美好记忆。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青年话题”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写作方式的兴起与繁荣;它所秉承的“公民发言”的办刊理念,被受众和业界广泛认可。时至今日,这一原则依然是版面坚持的方向。
“青年话题”的发刊词中写道: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一只张开听您说话的耳朵。无论是脱口而出,还是深思熟虑,我们欢迎不拘形式、不论长短的观点和意见”。关键是‘不同’。‘不同’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包含着思想解放和论争的正当秩序,包含着新闻媒介求新求异的运作规律,更重要的意义是:思想进步可能就孕育在‘不同’之中,而相同只能使我们停在原地。”
“人微言轻”和“人云亦云”,或许可以算做我们的一种文化传承。大家都希望社会向着民主、法治、平等发展,希望每个人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受到尊重,而一个公民社会的建立,要从“人人都有权利表达”开始。很多人会提及话题版刊发的一些文章,比如《国旗为谁而降》、《官逼民富》、《我们不能在近现代史上丧失发言权》、《请理性对待郎咸平》等,它们不是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而是平民百姓的观点表达和真实声音。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机会,让每个公民都有发言的权利,这就是“青年话题”的力量所在。
这些年里,公众和我们一起见证和评论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申奥成功、SARS、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刘涌案、医疗改革、房价暴涨、反垄断、超女、重庆钉子户拆迁,等等,在每一次的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人的观点和声音。它们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由众多普通人的视角构成的看待社会发展的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小我”成为事件表达的主角。
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表达观点的愿望会受到某种限制。“青年话题”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倾听“不同”的声音。“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人说话,让观点争论和碰撞,这就是交流的最大意义。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拥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不同”——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不管说者的声音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他们都平等独立。
有了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才会有社会最终的进步与民主。 (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
-
青年话题精华文章 回顾
-
- ·沙钢与海航的债务纠纷别伤及无辜游客[09-17]
- ·自杀免责?无效![09-17]
- ·“奇葩”校规是在恶狠狠地管制学生[09-17]
- ·张曙光参评院士可能会打点谁[09-13]
- ·我们终将在“男耕女织”中垂垂老去[09-13]
- ·“年轻人做公务员严重浪费”说给谁听[09-13]
- ·何时才是“青椒”们的春天[09-13]
- ·别把“外国帮我们反腐”仅当笑谈[09-13]
- ·众声喧哗里莫言还能静心写作吗[09-13]
- ·全国每年25万人自杀?错了![09-13]
- ·养老金替代率低只因工资涨太快?[09-11]
- ·“精英循环”背后的暧昧[09-11]
- ·花钱买好评究竟“好”在哪[09-11]
- ·如此迟到罚款5万元是“家罚”[09-11]
- ·烈性犬致人伤亡应当入刑[09-11]
- ·网络诽谤新规考验执法者[09-11]
- ·“在家上学”挑战教育改革[09-11]
- ·女教师开宝马下乡教书诠释快乐真义[09-11]
- ·悬殊的进口药价,只能让人惊呆吗[09-10]
- ·如何打破教师节送礼潜规则[09-10]
- ·大学新生不是商业案板上的鱼肉[09-10]
- ·房租上涨是果,房价上涨是因[09-10]
- ·人际关系的权力转移[09-10]
- ·信任的丧钟为谁而鸣[09-10]
- ·一场美国版的草根逆袭[09-10]
- ·“减负”的关键不是少留作业[09-05]
- ·第二季“镉大米事件”连名字都隐去[09-05]
- ·算清社会抚养费这笔糊涂账[09-05]
- ·新型城镇化不是一窝蜂撤县设市[09-05]
- ·“洛阳大叔”在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09-05]
- ·敲诈勒索:维权的又一“罪名”[09-05]
- ·官博不妨多与大V论争[09-05]
- ·李某某案:一纸判决重千钧[09-03]
- ·出国访问公示越细致越好[09-03]
- ·虚晃一枪的“开门立法”只能遇冷[09-03]
- ·能否让失去双眼的男童“看到天亮”[09-03]
- ·如何让人相信“几万学费不会打水漂”[09-03]
- ·“不告不理”让市场监管失守[09-03]
- ·涉性报道不能只顾成年人的亢奋消费[09-03]
- ·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08-28]
- ·法槌有声 融化分歧的坚冰[08-28]
- ·垄断企业不会敲锣打鼓迎接调查者[08-28]
- ·别只顾着谴责不供女儿上学的父母[08-28]
- ·靠什么打击公交车上的极端暴力犯罪[08-28]
- ·“年轻的贪官”下过基层又怎样[08-28]
- ·大学更重要的是经历失败[08-27]
- ·从抚顺洪涝看救灾的强制性[08-27]
- ·定点饭店不可能独自撑起清廉公务[08-27]
- ·公务员按时上班有奖 天大的笑话[08-27]
- ·报考警察还得先整容[08-27]
- ·不要迷信“教育券”[08-27]
- ·“教育券”能促进教育公平[08-27]
- ·银行成房东:享多大利润担多大风险[08-23]
- ·“反应迟钝”还是未尽警察职守?[08-23]
- ·“瞒报”摔婴案该当何罪[08-23]
- ·刹住送礼歪风需堵两个漏洞[08-23]
- ·孟非叫板民航局长 正点并非奢望[08-23]
- ·“泛鑫事件”别只顾着看美女[08-23]
- ·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己[08-22]
- ·航班晚点民航管理责任不可推卸[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