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话题: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
-
“青年话题”创刊至今已有8年。光阴荏苒,当一个版面同一种文字表达方式、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之时,回首它所走过的岁月,心中难免有感慨。
我不是“青年话题”的首任编辑,它的创刊者李方、马少华等,如今已经离开报社,话题的编辑,也已经换了好几拨。可能我们都有离开的一天,可我相信,话题将是大家共同珍藏于心的美好记忆。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青年话题”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写作方式的兴起与繁荣;它所秉承的“公民发言”的办刊理念,被受众和业界广泛认可。时至今日,这一原则依然是版面坚持的方向。
“青年话题”的发刊词中写道: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一只张开听您说话的耳朵。无论是脱口而出,还是深思熟虑,我们欢迎不拘形式、不论长短的观点和意见”。关键是‘不同’。‘不同’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包含着思想解放和论争的正当秩序,包含着新闻媒介求新求异的运作规律,更重要的意义是:思想进步可能就孕育在‘不同’之中,而相同只能使我们停在原地。”
“人微言轻”和“人云亦云”,或许可以算做我们的一种文化传承。大家都希望社会向着民主、法治、平等发展,希望每个人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受到尊重,而一个公民社会的建立,要从“人人都有权利表达”开始。很多人会提及话题版刊发的一些文章,比如《国旗为谁而降》、《官逼民富》、《我们不能在近现代史上丧失发言权》、《请理性对待郎咸平》等,它们不是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而是平民百姓的观点表达和真实声音。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机会,让每个公民都有发言的权利,这就是“青年话题”的力量所在。
这些年里,公众和我们一起见证和评论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申奥成功、SARS、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刘涌案、医疗改革、房价暴涨、反垄断、超女、重庆钉子户拆迁,等等,在每一次的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人的观点和声音。它们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由众多普通人的视角构成的看待社会发展的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小我”成为事件表达的主角。
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表达观点的愿望会受到某种限制。“青年话题”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倾听“不同”的声音。“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人说话,让观点争论和碰撞,这就是交流的最大意义。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拥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不同”——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不管说者的声音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他们都平等独立。
有了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才会有社会最终的进步与民主。 (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
-
青年话题精华文章 回顾
-
- ·政府开会“转场”农家乐乐了谁[08-02]
- ·素质在“考过就忘”中叹息[08-02]
- ·扶贫款成了贪官的“唐僧肉”[08-01]
- ·当地政府要多些“多交友少树敌”的宽容[08-01]
- ·借“新配方”涨价意欲何为[08-01]
- ·紧急启动高温关怀应急响应[08-01]
- ·“烧烤”之下更想念树荫[08-01]
- ·“搭客仔”背后的城市包容性[08-01]
- ·曾经艰难的西方中国研究[08-01]
- ·精神病人犯罪带给我们的真正痛感[07-31]
- ·精英的戾气让社会情绪火上浇油[07-31]
- ·摔婴案再次拷问罪犯再犯率[07-31]
- ·“正在调查”:神一样的万能回复[07-31]
- ·空勤人员会武术“空怒族”当谨慎?[07-31]
- ·带女儿什刹海“练摊儿”不太靠谱[07-31]
- ·对医生自由执业的担心有点儿多余[07-31]
- ·王林倒掉,拜“大师”前赴后继[07-30]
- ·官员结交“气功大师”的风险[07-30]
- ·别让泛滥的评选惊扰“中国梦”[07-30]
- ·医生自由“走穴”看上去很美[07-30]
- ·把“体罚式教育”关进法律笼子[07-30]
- ·做朴素的教育[07-30]
- ·鱼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07-30]
- ·挑战总统的白宫记者[07-26]
- ·贪官被查期间外逃 谁来负责[07-26]
- ·让小微企业享受“淘宝待遇”[07-26]
- ·“次优选择”公车改革为何遭质疑[07-26]
- ·拒绝虚假因果的恐惧传染[07-26]
- ·公共财政该不该向名校倾斜[07-26]
- ·“绝对名校”加剧教育失衡[07-25]
- ·不要动辄将犯罪与“报复社会”相关联[07-25]
- ·“漳州九成医生涉嫌腐败”让人无语[07-25]
- ·别把公共纳凉服务推给地铁[07-25]
- ·甘肃地震伤亡的两个主要教训[07-25]
- ·华文书展的香港经验[07-25]
- ·“沉睡规定”中的小叙事与大问题[07-25]
- ·“比狠”只会让暴戾蔓延[07-23]
- ·“运动式政令”让领导小组层出不穷[07-23]
- ·大学最后一课不是校长的“独角戏”[07-23]
- ·“大师”和权贵 谁消费谁[07-23]
- ·等待真相的耐心和给出真相的信心[07-23]
- ·需不需要那么多城管和治安员[07-23]
- ·机场爆炸案:犯罪与维权是两码事[07-23]
- ·监督“三公”消费公众不能雾里看花[07-18]
- ·毕业季不妨也谈谈爱情[07-18]
- ·实名公开举报增多的喜与忧[07-18]
- ·地方大员频频拜会财政部说明什么[07-18]
- ·手书录取通知书是珍贵的见面礼[07-18]
- ·新型城镇化不妨局部试点[07-18]
- ·选择微博说理的专家不一定是好专家[07-18]
- ·挤出高药价中的腐败成本[07-17]
- ·没想到旅行社也能“洗钱”[07-17]
- ·不合情理的善款转捐伤人心[07-17]
- ·变味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07-17]
- ·冯小刚们能拯救春晚吗[07-17]
- ·不能让污染继续吞噬国民的幸福感[07-17]
- ·公务员应“后天下之凉而凉”[07-12]
- ·怎能让40万人喝“洗澡水”[07-12]
- ·质疑“选美小姐”神秘转身构成诽谤?[07-12]
- ·奇葩博物馆为何能成为地方文化名片[07-12]